海南省关于华侨港澳台同胞投资捐赠奖励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9 12:25:58   浏览:835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海南省关于华侨港澳台同胞投资捐赠奖励办法

海南省政府


海南省关于华侨港澳台同胞投资捐赠奖励办法
海南省政府


办法
第一条 为了鼓励广大华侨、港澳台同胞投资参加海南开发建设和表彰他们慷慨捐赠,造福桑梓的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投资,系指华侨、港澳台同胞依照《海南经济特区外商投资条例》第七条、第八条规定的出资种类和投资方式所进行的投资行为。
本办法所称捐赠,系指华侨、港澳台同胞自愿无偿为我省公益福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和进行生产开发建设而捐赠财物的行为。财物包括资金、各种生产资料、机械设备和公共服务设施等。
第三条 对投资、捐赠达到一定数额的予以奖励,具体标准如下:
(一)投资总金额二百万美元以上(含本数,下同)或捐赠总金额三十万美元以上者,授予“赤子楷模”称号,并颁发荣誉证书及纪念品;
(二)投资总金额一百万美元以上、二百万美元以下或捐赠总金额十五万美元以上、三十万美元以下者,授予“赤子模范”称号,并颁发荣誉证书及纪念品;
(三)投资总金额五十万美元以上、一百万美元以下或捐赠总金额三万美元以上、十五万美元以下者,授予“爱琼赤子”称号,并颁发荣誉证书及纪念品。
第四条 从本办法发布之日起,在三年内投资二次或捐赠二次以上者,以及从一九七八年以来至本办法发布之前投资或捐赠者,可合并计算其投资或捐赠总金额,达到奖励标准的予以奖励。
第五条 华侨、港澳台同胞如以其他货币投资或捐赠的,按当时海南外汇调剂中心公布的汇率换算其投资或捐赠金额(海南外汇调剂中心成立之前,按当时国家银行公布的外汇调剂价格换算)。
第六条 申报、审批和颁奖。
各市、县所属单位接受投资或捐赠的,由接受单位向所在市、县政府侨务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省属企事业单位接受投资或捐赠的,由接受单位向其主管部门申报;华侨、港澳台同胞举办独资企业的投资,由所在市、县经济合作行政主管部门向同级政府侨务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然后由接

受申报单位报省政府侨务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政府审批,并由省政府或省政府授权市、县政府颁奖。
第七条 《奖励华侨、港澳台同胞投资、捐赠申报表》、荣誉证书及纪念品由省政府侨务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发和制作。
第八条 外籍华人适用本办法。
第九条 本办法由省政府侨务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1年8月13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乍得共和国政府贸易协定

中国政府 乍得共和国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乍得共和国政府贸易协定


(签订日期1973年9月20日 生效日期1973年9月2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乍得共和国政府,为了增进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友谊,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两国间的贸易关系,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条 缔约双方保证采取一切可能的、符合两国现行法律和规章的措施,以促进和发展两国间的贸易。

  第二条 两国间的商品交换,应按照两国当时有效的法律和规章,由中国各国营进出口公司和乍得自然人或法人之间签订合同进行。

  第三条 缔约双方同意对有关进口、出口、过境商品的关税和其他一切捐税,商品在进口、出口、过境、存仓和换船方面的有关规定、手续和一切费用,以及进口、出口许可证的发给,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
  但上述条款不适用于:由于缔约任何一方成为或将成为某一关税联盟、自由贸易区或类似组织的成员国而取得的优惠和便利,以及缔约任何一方给予邻国的优惠和便利。

  第四条 缔约双方之间贸易业务的支付以双方同意的可兑换的外汇办理。

  第五条 为了本协定的顺利执行,经缔约一方提出要求,双方可指定代表进行商谈,以解决本协定执行中发生的问题。

  第六条 本协定自签字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一年。除非在期满前三个月缔约任何一方提出修改或废除本协定,则本协定的有效期即自动延长一年,并依此顺延。
  本协定于一九七三年九月二十日在北京签订,共两份,每份用中文和法文写成,两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乍得共和国政府
      全 权 代 表         全 权 代 表
       方  毅         阿卜杜拉耶·乔努马
       (签字)            (签字)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伴随市场经济而生的经济犯罪也大量产生,犯罪的主体主要集中在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部门负责人、财务人员、业务员、库房保管、以及少数技术人员和其他岗位的人员。这些职位的人员比其他人有更多机会接触企业的钱、物,比其他普通职位的人员更容易见财起意,因而大肆利用职位之便实施犯罪。而这些人员相对来说都接受过较高的文化教育,作案手段有着专业化、智能化的趋势,利用其在金融、税务、外汇方面的专业知识,钻我国在经济管理上的漏洞,给国家带来巨额损失,欧美等国家称这些人为“白领犯罪”;甚至有些犯罪分子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在犯罪前精心组织密谋,犯罪成功后,转移赃物、销毁罪证,致使公安机关追查经济犯罪案件时查证难、追赃难,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我多年从事律师工作的经验来看,造成企业内工作人员犯罪日见增多趋势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配合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不够完善,公安机关侦察、打击此类犯罪的技术、力度不够,对于智能犯罪,必须要拥有高技术的公安侦察人员,才能给予有效的打击。记得多年前一位美国的反犯罪专家曾经说过:要制止21世纪的智能犯罪,司法人员必须要具备理工科硕士以上的学位。而从我国目前的司法队伍现状来说,是很难达到这个标准的,但这是宏观方面的原因,与企业本身关系不大,此处不多谈。
二、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有制度而缺乏严格的执行力度;企业领导缺乏法制意识,更缺乏将国家法律与企业制度相结合的能力。国内很多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在建立时,都会制定相对较全面的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在实施中,就会出现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从而使制度流于形式,而无法起到真正的控制、制约的作用。制度的建设,其目的除了是为保证企业的顺畅运行外,更多的要起到监督、控制、保障作用,很多企业的制度,就像电脑的防火墙,能够对外来不法企图起到抵抗作用,但对于内部的疾患缺乏必要的纠错能力。中国自古最怕的就是“后院起火”,而如何管理、控制后院,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内部出现混乱后,也给外患带来可乘之机。
三、犯罪分子的法制意识淡薄,心理扭曲,以社会很多人都这样做为借口,以为“法不责众”,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侵犯国家和企业的利益。这些人见钱眼开、贪图不劳而获,同时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以为自己手段高明,犯罪行为不会轻易被人察觉。有些人抱着变态的“仇富”心态,抱怨社会的不公,希望通过自以为聪明的伎俩,达到一夜暴富的目的来改变自己的社会现状。
企业工作人员有可能涉及的经济犯罪有80余种,我在此处向大家介绍如下最常见的几种,分析其犯罪构成、追诉标准(即罪与非罪的界限)和处罚规定:
一、虚报注册资本罪(刑法第158条)
1、定义:是指申请公司登记的个人或者单位,使用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虚报注册资本,欺骗公司登记主管部门,取得公司登记,虚报注册资本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2、追诉标准: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
(1)、实缴注册资本不足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有限责任公司虚报数额占法定最低限额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股份有限公司虚报数额占法定最低限额的百分之三十以上的;
(2)、实缴注册资本达到法定最低限额,但仍虚报注册资本,有限责任公司虚报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股份有限公司虚报数额在一千万元以上的;
(3)、虚报注册资本给投资者或者其他债权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
(4)、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①因虚报注册资本,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虚报注册资本的;
②向公司登记主管人员行贿或者注册后进行违法活动的。

二、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刑法第159条)
1、定义: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的行为。
2、追诉标准: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
(1)、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给公司、股东、债权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累计数额在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
(2)、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①致使公司资不抵债或者无法正常经营的;
②公司发起人、股东合谋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
③因虚假出资、抽逃出资,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
④利用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所得资金进行违法活动的。
3、处罚:自然人犯本罪的,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虚假投资金额或者抽逃出资金额2%以上10%以下的罚金。
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且对其他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自然人犯本罪的规定来处罚。

三、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刑法161条)
1、定义: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严重损害股东及其他人利益的行为。
2、追诉标准: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
(1)、造成股东或者其他人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2)、致使股票被取消上市资格或者交易被迫停牌的。
3、处罚: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四、隐匿、销毁会计资料罪(刑法第162条之一)
  1、定义: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情节严重的行为。
2、追诉标准: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1)、隐匿、销毁的会计资料涉及金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2)、为逃避依法查处而隐匿、销毁或者拒不交出会计资料的。
3、处罚:自然人犯本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自然人犯本罪的规定处罚。

五、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刑法第163条)
1、定义: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行为。或者在经济往来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行为。
2、追诉标准:数额在五千元以上的,应予追诉。
3、处罚:犯公司、企业、其他单位人员受贿罪,受贿数额较大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受贿数额巨大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六、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刑法第164条)
1、定义: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2、追诉标准:个人行贿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单位行贿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应予追诉。
3、处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